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81|回复: 0

[征文] 刘俊敏 | 生命的河流

[复制链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3

主题

122

帖子

19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57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生命的河流
刘俊敏

  在青藏高原,冰川融水奔涌而下,岩石的棱角让溪流不断改变方向。然而,正是这种对抗与碰撞,让河流在高原的褶皱间刻画出壮丽的峡谷。生命的长河同样需要礁石的砥砺,但若遭遇无尽的险滩,再坚韧的河流也会迷失方向。成长需要磨砺的雕刻,更需要智慧地辨识磨砺的边界。

  历史长河中,那些在苦难中淬炼出的光芒异常耀眼。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腐刑的耻辱如利刃刺穿文人的脊梁,却在血泪中淬炼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家绝唱。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经千年风沙,反而呈现出时光沉淀的独特肌理。如唐代刘禹锡所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历史见证,都在诠释适度磨砺如同火中取栗,让生命绽放更璀璨的光华。

  但苦难从来不是值得歌颂的勋章。敦煌藏经洞的数万卷文书,在斯坦因到来前,已在幽暗洞窟中静待了九百年。当王道士用草根拂去经卷尘埃时,那些脆弱的纸张却在无知与贪婪中逐渐湮灭。正如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永无止境的惩罚最终消解了生命的意义。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持续性的逆境压力会导致“习得性无助”,这种创伤比肉体的伤痛更难复原。过度的磨难,只会变成摧毁希望的暴风雨。

  生命的智慧在于懂得在淬炼与呵护之间寻找平衡。宋代文豪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在长江东坡上垦荒种田,将政治迫害转化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日本陶艺家河井宽次郎故意烧制有瑕疵的器物,在窑变的不确定性中发现残缺之美。这种将磨砺转化为养分的智慧,如同中国园林中的太湖石,既带着浪涛冲刷的印记,又在匠人手中获得新的生命。

  置身当代社会的湍流中,我们既要警惕对苦难的浪漫化,也要避免陷入过度保护的温室。正如黄河在黄土高原裹挟泥沙,却在入海口沉淀肥沃的三角洲。每个人都应成为自己命运的雕塑家,既接纳时光的刻刀雕琢,也要守护内心那片柔软。当我们在岁月长河中航行时,不妨铭记:礁石的存在不是为了阻挡河流,而是让水流谱写更壮美的乐章。


  点评:本文结构严谨,比喻生动,将个体成长与历史文化典故融合,论据丰富,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思想深度和艺术美感。优点在于立意深刻、结构工整。不足之处在部分论证略显抽象,现实生活层面的针对性和具体感可适当增强,若加入更多当代实例或个人体验,会更具说服力和亲和力。(编审:李靓才)

回复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订阅| 关注 (56)

左岸飞花,右岸白马,夹岸流逝的情话,只道相思无涯。抬头望,青鸟与鱼,定格成画;扣心问,人生苦短,何必言他!
41今日 7266主题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