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2322|回复: 4

[散文] 烟雨观夕硐——千年石语叩心弦​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来自- 湖北

该用户从未签到

718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3844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湖北
本帖最后由 莫道不销魂 于 2025-5-19 21:42 编辑

   6317f45e1490a2f5430ace38bc05c0de-s2.jpg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作者游览浙东温岭长屿硐天的观夕硐为线索,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个人感悟巧妙融合,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千年石文化的魅力。文章开篇就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浙东的雨裹挟着史册气息,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故事的世界。在描写九曲含珠桥时,作者通过触摸白石龙珠、抚摸桥栏,感受到历史的机括和石工们留下的印记。深入硐中,长河如青铜镜映出历史倒影,岩壁上的凿痕是不同时代的密码,藏着地质变迁和古人的技艺。岩洞音乐厅演奏古乐,让千年之音在石罅间新生,仿佛能看到古人劳作和石材运往远方的场景,展现了石文化在海上丝路和水利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弥勒大佛和观音壁的描写,将传说、建筑匠心和自然石纹相结合,石匠们把天文智慧融入采石的巧思令人惊叹。散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作者巧妙地将历史典故、传说和现代感悟交织在一起,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刻感受到浙东石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古人的智慧创造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精彩散文,倾力推荐共赏!【编辑:莫道不销魂】

     浙东的雨,裹挟着悠悠史册的气息,淅淅沥沥地落下。乙巳年夏初,当那辆载着四十八位江城旅人的大巴缓缓驶入温岭,车窗外飘摇的雨丝,正将千年采石场的往事细细编织成一张密网。长屿硐天在氤氲雾气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卷被岁月浸透的古老竹简,静静地等待着我们,以脚步为笔,在"观夕硐"这三字构成的扉页上,落下属于我们的墨痕。这题刻,出自北京钱绍武教授之手,笔力遒劲,就像斧凿之痕,与东汉永平年间开山取石的錾痕,形成了跨越千年的奇妙呼应。​

  九曲含珠桥,横卧在硐口之处。当掌心轻轻旋动那白石龙珠的瞬间,仿佛触碰到了时光的机括,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宋代《云林石谱》曾有记载:"温岭石质坚而色润,宜为殿堂之基。"此刻,抚摸着桥栏,指腹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石材的质感,更是无数石工们粗粝的掌纹,那是岁月留下的印记。桥身九转,如同九重时空相互折叠,将我们缓缓渡入了东汉永平年间的采石场。那时,凿山取石的号子声,如今已化作洞顶滴落的水声,叮咚作响,敲打着每一位游人的耳鼓。桥中央的龙珠,由两块白石并合而成,中空的设计,暗合着"天圆地方"的古老哲学,转动之时,似有乾坤流转之妙。这种将宇宙观融入建筑的智慧,早在良渚玉琮的外方内圆结构中便已萌芽,而石工们更是将其转化为可触摸的时空密码,让后人在触摸之间,感受古人的智慧。​

  沿着悬桥深入地脉,硐中的长河,宛如一面青铜镜,清晰地映出历史的倒影。舟楫轻轻移动,两岸岩壁上的凿痕,恰似《考工记》中失传的秘符,层层叠叠的横纹,是秦汉时期的绳墨印记;斜刺里的纵纹,是隋唐时代的錾锋痕迹。这些凝灰岩的肌理之间,竟然藏着火山喷发的地质密码。千年前,岩浆裹挟着角砾凝固成岩,又被石工们沿着节理层层剥离,最终形成了覆钟式的穹顶。忽然,深处传来编钟的清越之声,原来是岩洞音乐厅正在演奏《幽兰操》。这座高60米、直径100米的天然剧场,以穹顶为谱架,悬垂的钟乳石作为音符,让千年古乐在石罅之间获得了新生。乐声在六十米高的空间里跌宕起伏,恍惚间,仿佛看见五代贯休和尚《十六罗汉图》中的采石匠人,正踏着音律,将巨石推向海运码头。那些石材,曾顺着海道运往波斯,在海上丝路的商船龙骨间,留下了赭色断层的印记。南宋朱熹修筑迂浦、金清二闸时,正是用这里的石材奠基,让水利工程与石文化共同书写了浙东文明的篇章。​

  驻足在"坐井观天"之处,雨丝从十丈高的天窗垂落,织就了一幅晶莹的帘幕。在这方寸之间的仰望,让古代的采石智慧变得鲜活起来。虽然《天工开物》中未明确提及"悬绳测山"的具体方法,但可以想象,那些悬在绝壁上的采石先民,或许曾在此处认真地丈量过天地。明代《长屿石志》记载,工匠们正午观天窗以测时辰,此刻,我们学着古人的姿势抬头仰望,却见雨燕掠过阴沉的天幕,如同永乐年间运送石材的海船帆影。天窗投下的光束里,飞扬的粉尘,恍若当年石屑纷扬的场景。当光束扫过岩壁时,竟照见数道深凹的绳槽,那是八百年前石工们腰系麻绳悬空作业的印记,与《天工开物》中"垂绳下凿"的记载相互印证,仿佛在诉说着古人的艰辛与智慧。​

  转角处,弥勒大佛垂眉浅笑着,白石雕琢的衣褶里,藏着宋代《营造法式》的匠心。传说中,布袋和尚化缘运走的石板,在此化作了五米高的慈悲之像。佛像背后的矿脉,曾为奉化岳林寺重塑金身提供石料,此刻衣袂泛着柔和的光,似在凝视着我们这些穿越时空的赏游者。行至观音壁前,天然石纹勾勒出的菩萨低眉之处,忽见数点青苔漫漶成莲花纹样,这让人想起敦煌壁画中"石绿点苔"的技法,原来,天地才是最高明的画师。伸手触碰岩壁的刹那,指尖传来某种奇异的温热,或许,这是历代石匠体温的残留,又或是千年时光在石髓里发酵的温度。石纹肌理间,依稀可见万历年间石匠刻下的二十八宿方位图,他们竟将星象化作采石路标,以银河为罗盘开山取石,这种将天文智慧融入采石的巧思,与明代汤绍恩在三江闸设计中以二十八宿为桥孔命名的理念,一脉相承,彰显了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登上观夕硐内山顶的"观止亭",这座以"叹为观止"命名的建筑,与九曲含珠桥、自然岩洞音乐厅、"坐井观天"等景点,共同构成了步移景异的景观。凭栏俯瞰,只见硐群层叠,如同蜂巢一般,天窗星罗棋布,恰似《园冶图说》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至高境界。那些曾被运往临安城筑造宫殿的石材,那些刻着海上丝路印记的础柱,都在此留下了属于它们的基因图谱,而当代人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的思考,竟与石壁上"天窗顶空"的古老智慧遥相共鸣。这种通风采光与力学平衡的设计,早在宋代就已暗合现代可持续开发理念,其覆钟式穹顶的结构力学原理,至今仍为建筑学界所研究,彰显了古人在建筑领域的卓越成就。​

  雨幕渐浓之时,洞内传来暮鼓声。这鼓声,曾在唐代催促石工归家,此刻却成为了穿越千年的计时器。我们这群来自长江之滨的访客,终究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珠,却在观夕硐的岩壁上,照见了整个华夏文明的一方倒影。当最后一缕夕照穿透雨帘,洞内岩壁的凿痕突然清晰如昨,那些消失在历史褶皱里的凿石声、号子声、算料声,都在潮湿的岩壁上重新结晶,等待着被下一场瑞雨唤醒,继续诉说着千年的石语传奇......​

  拙词《行香子・游长屿观夕硐》一首,已记此行。​

  凿壁千年,叠洞连环。漫烟岚、轻湿云巅。廊回栈险,井坐天穿。正云浮影,苔浮翠,磬浮烟。​
  珠桥九曲,窿深千旋。泛清泠、石骨泠然。天音自远,鬼斧谁镌?问石中佛,波中月,壁中禅。


回复 来自- 湖北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来自- 山西阳泉
来自- 山西阳泉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主题

6213

帖子

9万

积分

总版

Rank: 8Rank: 8

积分
92796
发表于 24 分钟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西阳泉
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5-5-19 21:31 编辑

        这篇游记,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积淀,将一次寻常的雨中访古,写成了穿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录。
       1、时空折叠的叙事结构。作者巧妙运用"九曲含珠桥"这一物理空间,构建出了时空折叠的叙事场域。桥栏上宋代《云林石谱》的记载与东汉永平年间的采石号子形成声景交织,白石龙珠转动时"天圆地方"的哲学意象,恰似打开时光的旋钮,穿越千年。
        2、地质纹理的文明镜像。洞中青铜镜般的长河,实为文明传承的隐喻。岩壁上秦汉绳墨印记与隋唐錾痕的叠压,恰似考古学中的地层剖面。作者敏锐地捕捉到火山凝灰岩的角砾结构既是地质年轮,亦是文化年轮——岩浆凝固与人工开凿共同构成了文明的沉积岩。
        3、建筑韵律的诗性解码。对观夕硐建筑智慧的解构,极具学术研究深度。从"坐井观天"处的悬绳测山法到二十八宿方位图的天文采石术,作者用建筑考古学的眼光,重新阐释空间符号。特别是对覆钟式穹顶力学原理的解析,既呼应了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中关于宋代《营造法式》的研究,又暗含现代可持续理念的超前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山西阳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山西阳泉

来自- 山西阳泉
来自- 山西阳泉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主题

6213

帖子

9万

积分

总版

Rank: 8Rank: 8

积分
92796
发表于 19 分钟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西阳泉
       祝夏日安好、写作快乐、佳作不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山西阳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山西阳泉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0

主题

7201

帖子

15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积分
156527

11月逸飞之星12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9 分钟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作者游览浙东温岭长屿硐天的观夕硐为线索,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个人感悟巧妙融合,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千年石文化的魅力。文章开篇就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浙东的雨裹挟着史册气息,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故事的世界。在描写九曲含珠桥时,作者通过触摸白石龙珠、抚摸桥栏,感受到历史的机括和石工们留下的印记。深入硐中,长河如青铜镜映出历史倒影,岩壁上的凿痕是不同时代的密码,藏着地质变迁和古人的技艺。岩洞音乐厅演奏古乐,让千年之音在石罅间新生,仿佛能看到古人劳作和石材运往远方的场景,展现了石文化在海上丝路和水利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弥勒大佛和观音壁的描写,将传说、建筑匠心和自然石纹相结合,石匠们把天文智慧融入采石的巧思令人惊叹。散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作者巧妙地将历史典故、传说和现代感悟交织在一起,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刻感受到浙东石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古人的智慧创造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精彩散文,倾力推荐共赏!【编辑:莫道不销魂】
今天荷塘正式搬家了,很开心拥有一个温馨的新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0

主题

7201

帖子

15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积分
156527

11月逸飞之星12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8 分钟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祝愿老师旅游愉快,写作愉快,生活愉快!
今天荷塘正式搬家了,很开心拥有一个温馨的新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订阅| 关注 (32)

以打造“超一流的品牌社团”为社团的发展目标,以“为作者服务、为文字服务、为读者服务”为社团的发展理念
16今日 3902主题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