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5-5-2 09:37 编辑
【编者按】这篇赋文,作者以深情壮美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幅湖南汝城青石寨的自然与人文画卷。通过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将红色记忆与山水灵韵熔铸成震撼人心的“精神图腾”。1、天地为卷的血色丹青。开篇即以"赤帜""碧绦"的视觉对冲,奠定悲壮基调。四季轮回中,杜鹃泣血、霜柿点灯等意象群,成为革命精神的物化载体。雾凇垂璎与弹洞镌痕的时空并置,暗合"造化玄机"的深层隐喻。2、文明褶皱里的基因密码。李氏剑气与宋氏墨香的文武双脉,在"苔侵础石""雨洗粉墙"的细节中昭示文化传承。胡氏宗祠鼠啮现契的戏剧性发现,恰似打开历史封印的密钥——三万斤粮借据的楮墨契约,实为文明基因的染色体图谱,印证着"忠孝传家"到"民心向背"的价值嬗变。3、岩石记忆与肉身史诗。留富岩赭色泉眼成为大地毛细血管,青灰碑林透出岩髓殷红,构建起地质层与生命层的超现实对话。瑶民夜负英骸、春祭杜鹃的仪式,将个体牺牲升华为集体记忆的拓扑结构,使"最后一滴血"的呐喊获得地质纪年般的永恒回响。4、符号拓扑学的当代转译。文旅融合中,"半条被子"故事,被錾刻为摩云新碑,古道苔痕与玉带环寨,形成记忆褶皱的今昔对话。瑶鼓声波,在烽火讯号与旅游节庆间频率切换,炊烟曲线,从战地狼烟转化为小康图谱,完成了革命符号的拓扑学转译。5、灵壤美学的精神维度。文章最终升华为"丹崖赤帜两煌煌"的灵壤美学:青石为骨撑起地理脊梁,瑶魄为魂灌注文化气血,琼泉云裳化作流动的精神冠冕。这篇赋体文,犹如用湘南红土研磨的墨汁书写,在历史岩层与时代光谱之间,建构起多维立体的记忆宫殿,引人神往,令人思考,耐人寻味,倾情推荐共赏!【编辑:天龙】
楚尾粤喉,汝城锁钥,青石寨踞延寿瑶乡之要冲。九嶷余脉蟠其脊,南岭支系束其腰。雾起时,千峰若赤帜隐现;云开处,一水如碧绦萦回。此地兼得丹霞之骨、瑶寨之韵、赤帜之魂,诚造化玄机暗藏之所。
昔者李氏涛、宋氏裕和,自青石寒门振衣而起。李涛虎步震太行,宋裕和星辉耀江淮。观其故宅,苔侵础石犹存剑气,雨洗粉墙尚沁墨香。祠堂阶前,古柏虬枝作铁画银钩,匾额斑驳处,"忠孝传家"四字如卧虎藏锋。
甲戌岁冬(1934),赤旌猎猎卷残云。留富岩下,泉眼至今泛赭色,传为将士浣剑所染。青石寨头,弹痕犹镌峭壁,恍闻"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之呐喊穿岩裂石。瑶民箪食壶浆,夜负英骸葬苍梧,春采杜鹃祭忠魂。今观烈士碑林,青灰石色竟透殷红,盖因碧血浸透岩髓。
尤可叹者,胡氏宗祠梁间鼠啮现玄机。忆昔胡四德夜舂粟,晨刈黍,暗助红军三万斤。借据藏壁六十二春秋,字迹如新,盖因瑶胞世代呵壁如护心脉。今睹此券,非独楮墨之契,实为民心向背之铁证。
时维盛世,汝城循迹缮故迹。新碑摩云,錾"半条被子"故事;古道覆苔,印文旅融合屐痕。瑶鼓咚咚,非复当年烽火讯;炊烟袅袅,已化今日小康图。更见新修玉带环寨,恰似长征精神系古今。
观夫青石寨者,实为史鉴之悬镜,文脉之绾结,游观之渊薮。春则杜鹃泣血,夏则竹浪翻青,秋则霜柿点灯,冬则雾凇垂璎。四方来客,或抚弹洞而肃立,或嗅瑶茶而忘机,或观星汉而思接千里赤龙。
赞曰:湘之南兮有灵壤,丹崖赤帜两煌煌。青石为骨瑶为魄,泉化琼浆云化裳。借据藏壁民心见,丰碑摩天气节彰。今日重走长征路,满寨杨梅正噙香。
注释:青石寨位于湖南省汝城县西南部的延寿瑶族乡官亨村境内,这里人杰地灵,孕育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李涛、宋裕和等杰出人物。主要景点有李涛将军故居、宋裕和故居、留富岩红军宿营地、青石寨阻击战遗址、凉亭伤员抢救点、红军烈士墓、红军借据收藏处、红五军团指挥所,李、宋、胡氏祠堂、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纪念碑等10余处。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