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黄皮人 于 2025-2-5 05:24 编辑
昨天,小区又响起了似哭泣般的喇叭声,一听到这喇叭声,就知道谁家又有丧事了。 我住的小区是五个自然村拆迁安置小区,小区面积挺大,隔一条马路分东、西小区,人口多了,这样的喇叭声时不时就会响起。 我国的丧葬文化由来已久,在《荀子·礼论》中就曾记载着一句流传至今的关于丧葬的句子:“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在古代,封建社会下的小农经济,人们对自然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本质都并不理解,往往都将其归结为“万物都有灵”。所以,当朝夕相处的亲人离开之时,人们会特别悲痛,并会为其筹办庄重的葬礼,希望他能在另一个世界也同样快乐。中国地域太广阔,婚嫁、丧葬都有各自风俗,特别是农村,这些习俗沿袭至今。 拆迁前,我所居住的西山村很小,只有一百零五户,虽说在这个村子居住近二十年,但很少响起这样的喇叭声。只记得邻居家一位老寿星去世,就请了这样一众吹鼓手,晚上大约九点多了喇叭还时不时响起,一早五六点钟,喇叭就又响起来了。 小区这位逝者已经八十多岁了,按习俗说法,八十岁以上去世就是喜丧。在专门记述民间掌故遗闻的清朝《清稗类钞》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可见,古人认为“福寿双全”的逝者,才算是喜丧。如果更详细具体的来说,去世的老人若满足了:“全福、全寿、全终”这三个条件,那么其丧事就可以称为喜丧了。今天是出殡的日子,上午,吹鼓手就一番表演,有二胡、小鼓、笙、笛子,为首的一位唢呐手是一位女性,技艺娴熟,不停的晃动身子,时而昂首,时而俯下身子,唢呐声高亢但充满哀声,唢呐手甚至把手指放在嘴里,吹起响亮口哨,哨音与伙伴响器配合默契,极尽之能事。唢呐在民间俗称喇叭,而这些所有演奏者统称吹鼓手。 下午出殡,响器响彻小区,送葬的队伍排列好,最前头摆好供桌,供桌上的供品是有讲究的,最前排是摞起来的大馒头,我们当地叫饽饽,一个足有八两多;第二排是一只公鸡、一个猪头、一条鱼,都是模型;在中国古代,三牲是重要的祭祀供品。三牲有大小之分,大三牲通常指牛、羊、猪,这是最常见的组合,用于重要的祭祀仪式,如祭天地、宗庙等;小三牲则指鸡、鱼、猪。供桌上还有一对红蜡烛和两个酒盅,最后边是水果,有香蕉苹果等。供桌后面是两人擎着两只幡,幡点缀的很漂亮,幡的豪华程度象征这家人家的经济实力,幡后面就是灵车了,灵车脸面是一对一米多高的纸童男童女。殡葬使用的纸制品很多,还有纸马、纸人、纸棺、纸房屋等等,这被称之为“纸扎”。看资料,慈禧出殡纸扎数量之多连外国人都震惊了。纸扎源自古代丧葬习俗,看商周时期考古,出土墓葬都是真人真马殉葬,春秋时期人们就认识到用活人活马殉葬未免太残忍,后就改为用陶俑殉葬,汉代以后墓葬的考古大都有陶俑出土。 灵车里安放装着逝者骨灰,灵车后面就是逝者亲属了,儿子、侄子,都穿着孝服,带着孝帽,孝帽是一条宽布带,系在头上,多余的部分自然垂下,布带的长度子、侄、女儿、媳妇长度是一样的,但女婿的要短一些,孙辈则戴一种三角形孝帽。子、侄手里拖着一根高粱杆做的孝杖或哀杖,哀杖也叫哭丧棒,是死者发丧之时用的仪仗品,用于表达孝心和作为丧葬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形状通常是植物杆茎,如竹竿、高粱杆或柳杆,外用白纸包裹并剪出条穗,但我们这里是用一张黄表纸裹住中间部位。在古代,哀杖是孝子在哀痛中身体衰弱时用来支撑行走的拐杖,但现在它更多地作为一种象征性的丧葬用品,没有严格的规定关于其长度和粗细,一般不超过一米长,以便于携带。孝杖以前多为男性孝子使用,女性不使用;在现代的农村葬礼中,直系的孝子贤孙不分男女,在守灵、出殡等仪式上都手持孝杖。送葬队伍再后面是女眷,女眷排在孝子后面,女眷除孝服外,还穿着标着黄布的孝鞋,旁边的知情人说穿黄鞋的是儿媳、女儿,而排在前边的是儿媳,儿媳大于女儿。还有三四位男士身穿孝服,围站在供桌旁边,并没有排在送葬队伍里,我不解,明白人告诉我,这几个人是女婿,我这才明白过来。 供桌前地上有毯子,是磕头用,一位身穿礼服,头戴礼帽的人在祭拜,我问身边一位老者,这个人是干什么,老者告诉我,这是请来“磕大头”的。这个人当地称“司事客”,就是丧事主持或司仪,请磕头的费用大约与请响器的人费用是一样的,一天四百元,还要管吃、管住,每天大约一到两包香烟。老者还告诉我,他今年九十岁了,他八十五岁之前也是干过磕头,磕头一般人不会。出殡要三拜,大拜、中拜、小拜,大拜大约需要四十多分钟,我现在看到的就是大拜,那个身穿礼服人在供桌前一脸严肃,虔诚的一番表演,我这才明白磕头为什么要请人,这样的“磕头”一般人确实不会。 这时吹鼓手又吹响喇叭,其中又加上了长号,这个长号大约与西藏喇嘛们吹的长号一样,声音低沉,似哭泣一般。一番表演后,按程序继续前行,在一个十字路口处摔盆,这称之为“断桥”。摔得盆子称“丧盆”,也称阴阳盆,摔盆是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还寄托了生者对逝者的美好祝愿。在一些版本的传说中,摔盆被认为可以帮助逝者顺利过渡到另一个世界,避免成为孤魂野鬼。女眷们不能过断桥,女眷过断桥就回不去了,摔完盆,女眷就返回了;而男士过了十字路口就是小拜,小拜比较简单,很快就结束了,主持人拿着一个“旌子”,老者告诉我,这是女儿们给请的。旌子,也称为旌旗,古代丧葬礼仪中的一种习俗,是一种带有标志或文字的旗帜。人们会在棺椁上覆盖旌旗,以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现在多用在盖骨灰盒。不一会灵车就出发去墓地了。 婚丧俗话称之“红白喜事”,大都遵守喜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到。这实际是有道理的,体现邻里、朋友之间的尊重。红白之事主要是家族内部的事,当然友好也会来祝贺或吊唁,特别是这种丧事,很能体现这个家族的规模、实力,家口兴旺、儿女众多,自然参加活动的人就多,更能体现这个家族是不是团结,如果兄弟之间不和,外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也会成为邻里之间的话题。 每次小区喇叭声响起,除知道又有丧事,还为这些吹奏、演奏人员感动,他(她)们很敬业,非常认真,这大约也是他们赖以谋生的手段。那位干过磕头的老者告诉我,他最多的一年大约挣了四万,一般也两三万,那时人们收入低,他每次出去磕大头收入每天四十元。 有句成语“繁文缛节”,形容纷繁而不必要的仪式和礼节;现也比喻多余琐碎的手续。看今天出殡,只是一个“磕头”就四十多分钟,难怪一般人不会。其实,这类仪式,已经比从前简化多了,以前三叩九拜比这要复杂得多。由此联想到祭祀,祭祀规模更大了,祭祀什么人都可以做,也都应该做,每年的清明、端午、中元、重阳等传统佳节都会祭祀神明和祖先;皇帝也会在自己的宗庙前祭祀祖先。封禅也是一种祭祀,封禅被认为是一种只有在太平盛世,明主贤君之时才能举行的祭天祭地的典礼。 《史记·封禅书》就记载秦始皇泰山封禅:“上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从yindao下,禅於梁父。”秦始皇自阳坡登上泰山的顶峰,立石碑歌颂秦始皇的功德,表明他应该封禅的道理。从阴坡下山,在梁父山禅祭地神。秦始皇这次泰山封禅,最初征召齐、鲁两地的儒生七十人,但这七十人的建议五花八门。“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秦始皇觉得这些儒生建议乖异,根本无法实施,就不再信用这些儒生,把他们搁置一边,秦始皇不接受这样的繁文缛节。 历史上,给丧事吹奏响器的莫过于周勃,《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萧给丧事,材官引强。”这段记载是说:周勃靠编蚕箔维持生活,还常在人家办丧时事吹箫奏挽歌,后来又成为能拉硬弓的勇士。周勃跟随刘邦建立汉朝,立下赫赫战功,领兵百万,最后担任太尉,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而且在后来挽救了汉朝,拥立汉文帝。时势造英雄,谁能想到一个为丧事的吹鼓手,能青史留名,封侯爵。不知现在这些吹奏手们,他中间是否也有将才? 小区的喇叭声,承载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喇叭声告诉我们,不要忘记中华传统,不要忘记中华民族的祖祖辈辈!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