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走进柳庄,寻访晚清第一赘婿逆袭秘诀》是一篇视角独特、内容丰富的散文。作者以实地走访左宗棠故居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左宗棠从“赘婿”到“民族英雄”的逆袭之路。文章通过对其家庭背景、婚姻生活、交友圈子等多方面的描写,揭示了他成功背后的多重因素。特别是对左宗棠婚姻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其妻子周诒端在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同时,通过对左宗棠朋友圈的剖析,揭示了他成功背后的复杂因素。文章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内容详实且富有深度,是一篇兼具历史价值和文学魅力的作品。(海尔罕)
蜗牛老师的这段文字以寻访左宗棠故居柳庄为线索,生动展现了这位晚清名臣的传奇人生。文章以轻松诙谐的语言,将左宗棠的赘婿经历、自学成才之路、广泛的社交朋友圈娓娓道来,拉近了历史人物与读者的距离。对左宗棠贫苦出身、科举失意却自强不息的描述,以及妻子周诒端的贤良助力,使人物形象丰满立体;通过对其朋友圈中贺氏兄弟、陶澍等关键人物交往的叙述,侧面凸显其人格魅力与成功因素。(中原游子)
走进柳庄,寻访晚清第一赘婿逆袭秘诀
踩着暮春的阳光,来自全国的几十位媒体友人,走进晚清名臣左宗棠的故居柳庄。
柳庄在岳阳的湘阴县境内。因左公一生爱柳,故而得名。
在我们很多人的心里口中,清朝政府是fubai无能的。但,却不乏能人,湖南就有“湘军三杰”,胡林翼、曾国藩,还有本文要讲的主角左宗棠。而左公又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当然这些人在历史上是有争议的,比如曾国藩,许多年来学习都很多。民国老大蒋先生就是其忠实的粉丝之一。当然,有人称其为曾剃头,认为他干掉农民起义军太平天国阻止了历史的进程,让清朝多活了些年。但历史这个玩意儿,无法认真去分析对错的。但不管怎样,上面提的这些人,都是有些本事的。而左宗棠受人推崇,可能更多的是因为他抬棺出征收复新疆。
古人说,成名要趁早。左宗棠虽然幼时命运不济,但不仅智商,情商也都是出类拨萃的。
关于左宗棠的功绩和才华百度一下就可知,就不多说,只说说一些关于他的闲话和趣事。他一生有两个重要的标签,首先,他是一个上门女婿,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赘婿。在古代,被招郎上门,不是一件光彩事。何况是才高八斗,眼高于顶,自比诸葛,骄傲得不要不要的左宗棠呢?
1812年11月10日左宗棠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左家塅。
左宗棠小时候家里很穷,几乎没有啥田地,生活过得挺苦的。要是碰到收成好的时候,能打个四十多担粮食,也就刚够吃饱饭。但要是遇到天灾啥的,粮食就收不了多少了,连吃饱饭都成了奢望,那时候就只能靠吃点糠饼、啃点草皮来填饱肚子了。
1832年那会儿,左宗棠才二十岁,就碰上了一大堆难事。老爹老妈走了,大哥也早早离世,三个姐姐也都嫁人了,家里能干活的人越来越少。他和二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挺不容易。更糟糕的是,左宗棠为了去京城考科举,把攒的108两银子全花光了,还背上了不少外债。那时候,左宗棠年纪已经不小了,按老说法,该是考虑成家立业、延续香火的时候了。可偏偏他又穷得叮当响,娶媳妇这事儿,没钱可真办不成。为了摆脱这穷困潦倒的境地,左宗棠琢磨出了个法子,那就是去做人家的上门女婿,说白了,就是找个有钱人家的姑娘娶了,自己入赘过去。
左宗棠要娶的那位有钱人家的小姐,其实在他十五岁那年,爸妈就已经给他安排好了“小儿女亲事”。女方是左宗棠老爸的好朋友周衡的闺女,叫周诒端。左宗棠1832年娶周诒端为妻后,便入赘周系舆家,一直居住于此,直至1844年,才举家迁回湘阴柳庄,左宗棠在隐山桂在堂入赘长达13年。
出身寒门的左宗棠入赘周家后,妻子周诒端用嫁妆资助科举、陪他十年研习地理农书,深夜磨墨共绘疆域图。这位"家中圣人"不仅变卖家当助夫脱困,更将子女培养成材,让左宗棠从落魄书生逆袭为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贤妻撑起半边天,成就了"无湘不成军"的晚清传奇。这也再次证明,讨好一房妻,可以旺三代的说法。
其次,左宗棠是个自学成才的好青年。四岁随父到长沙读书,十五岁第一次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算是中了秀才。但此后的6年中,3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特别是1835年左宗棠再赴会试,录为湖南省第十五名,不料因超额而被撤下,仅取为"誊录"。左宗棠不甘屈就,弃职返乡。所以才有了“湘上农人”。左宗棠自比三国时的诸葛,却屡考屡败。但他不仅没有怨天怨地,更没有跳河跳水,而是博览群书,修练自己。1835年,23岁的左宗棠,为了激励自己,左宗棠在周府自己居住的门前写下了“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楹联,以表明自己的志向,该联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忧国忧民心济苍生的胸怀。不由感叹,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啊。让我们现代这些养尊处优,花去父母无数银两,弄个文凭,遇个事便寻死觅活的和弄了张文凭眼高手低整天抱个手机玩游戏的学子们情何以堪?
说到左宗棠的成功,还要说说他的朋友圈。1836年的一天,陶澍回乡探亲途径醴陵,看到一副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而归”,陶澍怦然心动被其深深地吸引。这副对联,即表达了故乡人对陶澍的敬仰和欢迎之情,又写出了陶澍一生最为得意的一段经历。“印心石屋”为道光皇帝亲书,陶澍对御书珍爱有加,视为“宠及林泉,光生蓬荜”,是“旷代之荣”。
看此对联,陶公认为作对联之人,才华横溢人才难得,经询问跟随的醴陵县令,得知该对联由左宗棠所作后,陶公有意约见叙谈,自此左宗棠与陶澍结识。此时,左宗棠只是一个小学校长,而陶澍身为两省总督。但,两家便此结为亲家。我们不妨看看他的朋友圈。
左宗棠一生交友无数,记载有名有姓的达四百余位,但若论其核心“朋友圈”,则寥寥数位。左宗棠与这些重量级好友之交往,是我们认识左宗棠的窗口,亦能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与贺氏兄弟:知遇之恩,启蒙之师左宗棠19岁的时候,遇到了46岁的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其经纬之才和赤子情怀令贺长龄激赏,当即被收为门生。贺离开长沙前殷殷勉励左:你基础好、天赋高,切不可“苟且小就,自限其成”。同时推荐其到担任长沙城南书院山长的弟弟贺熙龄处继续深造。城南书院乃毛泽东母校“湖南第一师范”之前身。
与陶澍:忘年知音,儿女亲家1837年,左宗棠应湖南巡抚吴荣光之召担任渌江书院山长及主讲,得以结识时任两江总督、后来成为其亲家的陶澍。
与林则徐:旷代知己,风云际会林则徐早年曾受左宗棠的亲家、两江总督陶澍之提携。后林则徐途经长沙,约请晤见左宗棠,开启了具有历史影响的湘江之晤。至今,在橘子洲头,还有一幅雕塑,讲叙着这段佳话。
与骆秉章:六年幕府,英名远播湖南巡抚骆秉章对左宗棠推崇备至,在其力邀之下,左在骆府度过了6年幕僚生涯,骆对其“推诚相与,军事一切,专以相付”,左则锋芒初试,显露出极高的军事和治国理政才能。
与曾国藩:性格迥异,无负平生左宗棠与曾国藩一生相爱相sha,中间甚至一度八年不通音讯。有人将曾、左结怨归因为出身,曾乃进士出身,左仅举人,自诩为“今亮”的左有所不服;有人归因为朝廷不公,左平定新疆后,慈禧认为左为曾所荐,曾克复金陵仅获封侯,于是封左为一等恪靖伯,以示稍亚于曾,左对此不满;还有人认为左、曾不和是一出双簧戏,以免满清朝廷猜忌汉大臣而故意造成湘军将领不和的假象。
与胡雪岩:政商之间,泾渭分明一般认为左是胡的政治靠山,胡是左的财政金主,但此种判断仅为表象。当年左军饷无着,胡奉上20万石大米,为其解燃眉之急。
…………左公朋友圈有200多人,这些只是其中几个。
不说了。就这些了。在桃江,和几个朋友喝了点酒,有点累了。
2025年4月30日于桃江华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