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清秋丽影 于 2025-5-11 21:03 编辑
少年时便知道有一个叫做屈原的倔老头。他当过大官,后来在汨罗江畔写下了《离骚》《九歌》等千古流传的诗篇,然后,毅然决然地跳江zisha了。后来,便有了端午,有了粽子。小时候对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美好的向往,虽然在村子里辛苦劳作,却总相信,只要努力便会有成就;只要坚持就能实现梦想。至于屈老头为何跳江,倒没有去深究,父亲说好死不如赖活,一个当过大官、学富五车的屈大夫为何要zisha?作为小孩子的我实在弄不明白,只是对他心存感激,因为他,有了粽子吃。
那时在村子里找不到书看,后来好不容易逮着个机会,买了一套《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另外还买了一本《离骚》。册子里不认识的字特别多,好多语句也理解不了,我却如饥似渴地囫囵吞枣,一句一句地背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句子,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我还自以为是地解读,将它们当作人生格言,并努力去实践。
这次,趁着全国主流媒体记者到岳阳采风的机会,大家一同走进了屈子祠。
令人羞惭的是,此次凭吊这个屈老头,距我当初买下《离骚》,岁月已悄然流逝了四十年。
汨罗江是屈原殉难的地方。汨罗江沿岸的人民很早以前就建起了纪念屈原的建筑。据东晋《拾遗记》载:“楚人为之立祠,汉之犹存”,这说明屈原死后不久,庙宇便已修建;到汉代,已有刻碑记事。唐代建三闾大夫屈原祠,五代时封屈原为昭灵侯,元代加封为忠洁清烈公,庙以封名称之。明清时期,屈原祠屡毁屡建。1756年,湘阴知县陈仲理将屈原祠从汨罗江边迁移到玉笥山上,也就是现在的屈子祠。1869年,屈子祠再次重修,书法家虞绍南将唐、后梁、宋、元、明诸代的碑文,重新刊刻于祠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分别进行了四次大修。
直到今天,我才真正了解屈原,他芈姓,屈氏,名平,字原,生于公元前340年,逝于公元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杰出的诗人、政治家。屈原年轻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然而,却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当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怀着满腔悲愤,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距今已有2000多年,岁月匆匆,历代历朝却从未忘记这个倔强的老头,其实,以他投江时的年龄,并不算老。
屈子祠系砖木结构,座北朝南,占地1354平方米,南北长50.5米,东西宽32.7米,分前、中、后三进。前、中进各分东、中、西三厅,后进中厅两侧各有厢房两间。正门为三孔大门,中门为牌坊式,门匾刻有“屈子祠”三字,遒劲有力。门坊和山墙上,17幅浮雕栩栩如生,将屈原生平的重要事迹一一呈现,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看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
走进正厅,壁下嵌着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屈原列传》雕屏,字迹古朴厚重,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上方“光争日月”的横匾,熠熠生辉,高度赞扬了屈原的精神与功绩。两侧是清代文人李元度撰写的楹联“下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字字句句,饱含着对屈原的惋惜与敬仰。
后堂中厅,屈原镀金塑像庄严肃穆,像高3米,目光深邃而坚定,仿佛在凝视着远方,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两旁柱上,于立群书郭沫若集《离骚》句:“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帅云霓而来御,将往观乎四荒”,为整个祠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与浪漫色彩。
我们一行人,按照安排,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进行了屈子祠祭典。身披黄巾,在屈子像前虔诚作揖,那一刻,心怀敬仰,内心里却莫名地有些沉重。我不禁想起少年时背诵的《离骚》句子,那时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如今站在屈子祠中,看着眼前的一切,才渐渐懂得,屈原投江,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伟大灵魂对理想的坚守,对家国的忠诚。他的精神,如同五月的风,穿越千年,依然吹拂在华夏大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走出屈子祠,五月的风轻轻拂过脸颊,带着一丝江水的湿润,也带着屈原精神的永恒印记。我知道,这次屈子祠之行,不仅仅是一次凭吊,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生命、对理想、对家国,有了更深的思考与感悟。
5月11日于长沙母山 |